2025年5月24日下午,在上海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内,姚远老师正在跟学生和家长讲解演示前沿科学技术:通过虚拟现实系统,C919客机的数字化装配过程在空中立体呈现;重达38公斤的宇树机器人通过可更换电池实现两小时连续作业;还有在春晚上扭秧歌的1.8米高的表演机器人。后续另外一位老师跟大家讲解了智能制造、影像测量等专业设备和知识。

2025年5月24日,姚远老师正在跟学生和家长讲解演示前沿科学技术。本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伍银芳 图

2025年5月24日,一位学生正在细看一台人形机器人。

2025年5月24日,上海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内的设备。
这场由上海心希望助学公益服务中心与上海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智力助残服务团队联合主办的活动,以"走进AI时代,共享智慧未来"为主题,联动静安区肢残人协会和上海市时代中学,在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之际,为20余名特殊家庭和健康家庭学子一起打造科技实践平台。

活动合影
科技体验激发兴趣
20余名中小学生在志愿者指导下戴上VR设备,沉浸式体验C919客机的虚拟装配过程。通过手柄操作,孩子们将数字化扳手精准定位,观察机翼与机身的动态连接。"传感器阵列实现毫米级定位,这种技术能帮助工程师提前发现装配问题。"讲解员姚远老师介绍到。上海市时代中学的刘禹昊同学表示:“在房间里体验飞机虚拟装配过程代入感更强,虽然是在虚拟场景中,但给人一种很真实的感觉。”
另外,孩子们还通过3D眼镜探索了飞机驾驶舱的构造,模拟飞机驾驶等等。他们边体验,边交流,在互动中感受到科技的魅力。受“心希望”资助的黄嘉均和黄轩元姐妹兴奋不已:“手握操纵杆就可以穿越云层!”

2025年5月24日,两名学生正在体验在虚拟现实系统中进行飞机C919虚拟装配。

2025年5月24日,两名学生正在体验模拟飞行。
钱伟长精神的心灵共振
科技体验结束后,队伍移至钱伟长纪念馆。泛黄的转系申请书前,讲解员讲述着“物理5分学子逆袭为力学之父”的故事:“钱老说‘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学什么’,这种担当值得每个青少年铭记。”纪念馆讲解员强调:“钱老的精神告诉我们,科学没有壁垒,只要努力,每个人都能为国家贡献力量。”

2025年5月24日,一名学生正在钱伟长纪念馆听讲解。

2025年5月24日,钱伟长纪念馆里,学生们正在看玻璃柜里的展品。

2025年5月24日,学生们在钱伟长纪念馆里学习。
放飞梦想,展望未来
教室里临时的“航模工坊”,也成了残健协作的试验场。他们在志愿者的帮助下,相互合作,组装好飞机模型。
活动的最后,志愿者与孩子们在校园共同放飞航模飞机,象征科技与希望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上海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陈中元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更多人加入助残行列,也让孩子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心希望”资助的黄嘉均姐妹表示做飞机模型这一环节最开心。

2025年5月24日,学生们在志愿者的帮助下组装飞机模型。

2025年5月24日,一名学生正在上海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陈中元的帮助下组装飞机模型。

2025年5月24日,学生们正在放飞航模飞机。
活动结束后,上海市时代中学的刘禹昊同学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活动其实这就像一粒科技的种子,在我们心底种下希望,然后我们也可以借这一次机会表达我们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和向往。”
活动发起人黄吉人老师不仅是第一届全国自强模范获得者,更是带领上海心希望助学公益服务中心走过26年的领路人。她表示:“我们正在构建‘科技+公益’的育人新模式,既要在青少年心中播撒创新火种,更要培养向善力量。”

2025年5月24日,活动发起人黄吉人老师在现场。
这次学习活动,融合虚拟仿真技术体验、科学家精神教育、助残志愿服务等多元内容,为中小学生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技人文之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