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山社区召开中外居民民情议事会。
李爽爽摄
外国志愿者在深圳湾口岸引导过境游客。
蛇口境外人员管理服务中心供图
鸡鸣山社区 " 国际老娘舅 " 库玛尔(左二)在调解贸易纠纷。
李爽爽摄
李檀雅(左一)在蛇口街道组织的活动中学习包粽子。
受访者供图
马努在餐厅后厨备餐。
受访者供图
官任社区俯瞰。
吴贤宾摄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社区虽小,但连着千万家。如今,许多外国友人到中国工作、生活,在一座座城市扎根,在一个个社区落脚。他们在中国的生活,彰显出新时代中国海纳百川的胸襟,书写着中外文明交融的故事。
浙江义乌市鸡鸣山社区尼泊尔籍居民库玛尔——
当 " 老娘舅 ",有成就感
本报记者 窦瀚洋
" 我要赔偿!" 不久前,在浙江义乌市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 " 国际老娘舅 " 工作室里,一名土耳其商人因为商户两次延迟交货,怒气冲冲地上门寻求帮助。前来调解的也是一个 " 老外 " ——尼泊尔商人拉吉 · 库玛尔。库玛尔一边安抚这名土耳其商人,一边耐心劝解商户," 延期的责任还是要负的 "。一来二去,双方最终握手言和。
义乌有 " 世界超市 " 之称,义乌国际商贸城有约 7.5 万家商户,商品销往全球。鸡鸣山社区因毗邻国际商贸城,常住外籍居民来自 74 个国家和地区,总数近 1400 人,被称作 " 联合国社区 "。鸡鸣山社区党委书记王校校介绍," 老娘舅 " 通常指社区中热心公益的调解员,鸡鸣山社区创新推出 " 国际老娘舅 " 工作室,调解员多数是外籍人士,他们熟悉语言和文化,更容易与涉外当事人建立信任。
" 能帮大家解决矛盾,我很有成就感。" 库玛尔笑着说,自 2017 年加入调解队伍以来,他已参与处理矛盾纠纷 150 多起。" 作为社区一员,我享受到了这里的很多资源,也想做点事来回馈大家。"
库玛尔 2011 年来义乌做生意,因为语言不通,生活有诸多不便。" 那时候一句中文也不会,问路、买东西都很困难。" 库玛尔说,社区 2014 年开设了免费中文培训班,他第一时间报名参加,现在已能用流利的普通话交流。据介绍,鸡鸣山社区中文培训班已累计服务来自 57 个国家和地区的外籍居民超 12 万人次。为了满足多样化语言需求,社区还开设了英语角、西语角、阿语角等。库玛尔也会在空闲时间 " 客串 " 英语角教师。
近年来,义乌不断优化涉外服务,持续改善营商环境。2024 年 5 月,浙江首个外商移民事务线上平台 " 义境 " 在义乌上线,为外籍人士提供涵盖衣食住行商的全方位服务。鸡鸣山社区专门设置外籍居民服务窗口,无论是居住登记,还是法律咨询,都能在窗口 " 一站式 " 解决。库玛尔对这些变化感触颇深:" 刚来的时候,办理工作居留要跑好几个部门、准备好多材料。现在在手机上点几下就能提交,跑一趟社区就能搞定。"
库玛尔不仅是 " 国际老娘舅 " 工作室的调解员,还是鸡鸣山社区外籍委员,每个月都要参加社区的中外居民民情议事会。会上,来自不同国家和行业的居民代表聚在一起,为社区治理出谋划策。他们提出的意见建议,均被相关部门记录、反馈。" 我很喜欢义乌开放的氛围,非常认同社区‘让外籍居民留得下、融得进’的服务理念。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库玛尔说。
广东深圳市蛇口街道白俄罗斯籍居民塔季亚娜——
做志愿者,变 " 自家人 "
本报记者 程远州
" 这是我家乡风味的土豆饼,可以搭配酸奶油或黄瓜酱,请大家尝尝。" 在广东深圳市南山区蛇口街道老年大学的课堂上,看到自己烹制的土豆饼受到欢迎,来自白俄罗斯的塔季亚娜(中文名:李檀雅)脸上露出笑容。她正作为蛇口国际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与老年大学的学员交流分享。" 参与街道的志愿活动让我很有成就感。" 她说。
蛇口国际志愿服务队于 2020 年正式注册成立,如今已有近 400 名注册志愿者,其中一半以上是外国友人。" 街道社区是生活空间,也是人与人建立联系的地方。我们希望将‘外来客’变‘自家人’,让外籍居民产生归属感。" 蛇口境外人员管理服务中心负责人杨燕介绍,国际志愿服务队有专属标识和队服,不仅经常为涉外活动提供外语翻译、在出入境口岸为外国旅客提供导引,还广泛参与国际化街区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工作。" 我们正计划组织国际志愿者开展关爱弱势群体的活动。" 杨燕说。
目前,蛇口街道外籍居民超过 3000 人。蛇口境外人员管理服务中心于 2017 年成立,旨在让外籍居民 " 来了就是深圳人 "。中心提供临时住宿登记、法律咨询、纠纷调解、文化交流等多项便民服务。针对外籍居民常遇到的银行卡办理、税务申报等问题,中心还编印中英双语《便民手册》,推出内容实时更新的 " 涉外服务锦囊 "。李檀雅到深圳后的第一站就是蛇口境外人员管理服务中心。" 我在服务中心登记了住宿信息,也从这里开始真正了解深圳。" 她说。
服务中心二楼的活动空间里,文化交流活动常年不断。" 我粽子包得特别快,就是在这里跟中国师傅学的。" 李檀雅说,她最喜欢中心组织的 " 看深圳 " 主题活动。活动中,李檀雅等外籍居民走访腾讯、光峰科技等企业,围观人工智能围棋对战,了解 "AI+ 医学影像 " 等前沿技术…… " 深圳科技范儿很足,无人驾驶公交车、无人机送快递、人形机器人等都有应用场景,每天都有新事物让人大吃一惊。" 李檀雅说。
" 原本我以为只会短暂停留,现在却越来越喜欢这里的生活。" 李檀雅说,今年是她来到深圳的第四个年头,她不仅给自己起了中文名,而且彻底融入了当地生活。空闲时,她喜欢骑着共享单车或乘地铁四处逛逛。" 深圳的城市建设非常好,公园绿地随处可见。全覆盖的 5G 网络和便利的移动支付,让我只要带着手机,走到哪儿都不用愁。" 李檀雅笑着说,如果有朋友问深圳怎么样,她会告诉他们:" 来吧,这里值得留下。"
(张文雅参与采写)
福建厦门市官任社区西班牙籍居民马努——
开西餐厅,感受温暖
本报记者 施 珏
" 晚上 7 点半,两位是吗?我们刚到了一款很不错的西班牙红酒,推荐您尝尝看。" 接起订餐电话,马努用流利的中文与顾客交流。放下电话,他走进厨房检查备菜,又回到餐厅细致摆盘,做好迎客准备。
马努的西餐厅开在福建厦门市官任社区的官任街。这是一条国际范儿十足的小街,环境优美,各国游客众多。13 年前,马努来到厦门,最初只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但在厦门生活的归属感,让他最终决定长期留下来。" 我没觉得自己是个外来者,差不多算半个本地人。" 马努说,厦门的海滨风景与家乡西班牙北海岸的自然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官任社区生活让他有家的感觉。
" 在厦门工作几年后,我就萌生了开店的想法,但作为外国人,创业并不容易。" 马努说,在社区的帮助下,所有困难迎刃而解。找不到铺面发愁时,是社区工作人员为他提供资源;筹不齐资金遇困时,是社区商圈协会帮他牵线搭桥…… " 我在这里做生意很安心,也和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 餐厅置物架上,摆放着许多马努和社区朋友的照片," 如果社区有人需要帮助,我一定乐于支持。当我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也都会向我伸出援手。" 他说。
官任社区是厦门外国友人最集中的社区之一。为了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社区不断完善服务体系,不仅设立外国人才服务分站,还推出长达 400 页、细致到 " 抵达第一周该做什么 " 的《外籍人才来厦工作生活指导手册》。社区还积极打造宜居环境,开通服务热线、开设国际学堂,围绕住房、就学、医疗、语言等,提供一站式贴心服务,让外籍居民在社区感受 " 家 " 的温暖。
来自加纳的弗雷迪是官任社区国际学堂的学员。他为自己取了中文名袁曦,寓意光亮与希望。刚到厦门时,是社区工作人员帮他租房、办证件,鼓励他报名上语言课。渐渐地,弗雷迪开始主动参与社区活动,节日里会与邻居一起写对联、分享美食。慢慢地,他从一个初来乍到的新邻居,变成了社区里的熟面孔。" 我们希望外籍居民融入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官任社区党委副书记黄种东说。
不久前,厦门举办国际石材展览会,马努的餐厅接待了不少来厦门洽谈生意的西班牙商人。" 我为他们介绍厦门的风土人情,想让他们感受这座城市的友好、繁荣和活力。" 马努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