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一一
据央视新闻援引美国多家媒体 5 月 27 日的报道,特朗普政府已暂停新的学生签证面谈,同时考虑扩大对国际学生社交媒体审查范围。
报道援引一份日期为 27 日、由国务卿鲁比奥签署的电报说,特朗普政府正在考虑要求所有申请到美国留学的国际学生接受社交媒体审查,为准备实施这一审查要求,政府已指示全球各地美国使领馆暂停为学生和交流访问学者签证申请者安排新的面谈。此前已经预约好的签证面谈仍然可以进行。
报道认为,如果美国政府实施这一审查计划,可能会严重减缓学生签证的处理速度,也可能对许多依赖国际学生来增加财政收入的美国大学造成不利影响。
毫无疑问,特朗普政府针对留学生签证问题推出的一系列新规,让留学生群体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与迷茫之中。
死磕高校为哪般?
自特朗普再次执政以来,移民和留学政策领域发生了诸多重大变化。
今年 1 月,特朗普重返白宫后不久就表示,要调查数十所大学,理由是 " 打击校园内的反犹主义 ",并要求这些大学废除向少数族裔倾斜的多元化举措。
事情还要从 2023 年 10 月说起。
当时,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美国多所高校陆续爆发 " 挺巴反以 " 示威,其中不乏哈佛、哥伦比亚大学等知名高校。当时的拜登政府,就给抗议学生扣上了 " 反犹 " 的帽子,甚至出动军警入校。
及至特朗普政府,连环打击措施更是让人应接不暇——
2 月,美国司法部宣布成立 " 打击反犹主义特别工作组 ",首要任务就是消除校园内的 " 反犹主义 ";
3 月,特别工作组放话,要审查拨给哈佛大学及其附属机构的约 90 亿美元联邦资金,同期取消对哥伦比亚大学约 4 亿美元联邦科研经费和合同;
4 月,白宫要求哈佛进行 " 有意义的治理改革与重组 ",因为哈佛在反战抗议活动中 " 放任反犹情绪 "。遭拒后,白宫宣布冻结对哈佛总额 22 亿美元的多年期拨款、6000 万美元的多年期合同款项;
5 月,白宫宣布,继续削减对哈佛 4.5 亿美元的联邦拨款。随后,美国土安全部取消哈佛 " 学生和交流访问学者项目 "(SEVP)认证,也就是取消哈佛留学生的合法居留身份。
在哈佛,国际留学生大概有 6800 人,占该校总人数的 27%,眼看要成失去合法居留身份的非法移民。
知名政论公众号侠岛客分析指出,拿哈佛开刀的特朗普,实际上是在对几乎所有美国精英高校以及教育系统开战。
美国的许多高校,也是民主党引领的自由派意识形态的大本营。从黑人民权运动、反越战,到如今反巴以战争、反美国政府偏袒以色列的政策。在特朗普政府看来,为什么政府要花钱在大学里培养反对派?为什么要继续给这些大学拨款,让他们去搞性别多元、种族平等、气候变化等民主党引领的 " 虚假命题 "?
必须 " 杀一儆百 " ——哈佛、哥大、康奈尔这些老牌常春藤既然不听话,那就别跟政府要经费了!
2024年 4 月 26 日在哥伦比亚大学拍摄的 " 声援加沙营地 " 抗议活动现场。
去年,哥伦比亚大学就因为当时的巴以冲突抗议活动导致毕业典礼取消。今年,更是因为哥伦比亚大学 2024 年毕业生、巴勒斯坦裔学生活动家马哈茂德 · 哈利勒(Mahmoud Khalil)被捕缺席,而让毕业典礼彻底变成了一场闹剧。
哈利勒已经获得了美国绿卡,去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校园内领导了大规模的亲巴勒斯坦抗议活动。2025 年 3 月 8 日,他在校内的公寓中被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特工逮捕,随后被转移到路易斯安那州的联邦移民监狱,等待驱逐出境程序。
美国国务卿鲁比奥 3 月 10 日发文称,特朗普政府将 " 吊销哈马斯支持者在美国的签证和 / 或绿卡 "。
5 月 21 日,哥伦比亚大学举办毕业典礼。代理校长在演讲中提到哈利勒的缺席,引发学生们的一片嘘声和不满。学生们高举标语,表达对大学管理层的不满,认为哥大未能保护他们的权利,反而屈服于政府的压力。
与此同时,校园外数十名亲巴勒斯坦抗议者聚集在哥大校门外,高举标语,呼喊口号。其中一些抗议者甚至焚烧了毕业证书,以示对大学政策和政府行动的抗议。
抗议者撕碎了自己的毕业证书。
尽管现场一片混乱,所幸毕业典礼最终还是完成了。
但对于仍然在读或者等待签证的留学生而言,这场针对留学生的风暴远远没有结束。
审查扩大?
据央视新闻报道,特朗普在过去几个月签署了多项总统令,指示美国国务院和国土安全部等部门提高对外国人的签证审查,并且已经实施了一些对国际学生社交媒体审查要求。
此前,鲁比奥在 3 月 25 日的一份电报中指示对某些学生和交流访问学者签证申请人进行强制性社交媒体审查,主要目的之一是拒绝那些对巴勒斯坦人抱有同情态度、批评美国和以色列的学生的签证申请。
如今,这一政策有向 " 全体国际学生 " 蔓延的趋势。哈佛大学更是成为特朗普整顿的重点对象。
5 月 25 日,特朗普要求哈佛大学提交全体国际学生的 " 姓名与国籍 " 信息,以便进一步审查,并认为作为资金主要提供者,联邦政府的要求合理。
26 日,他又在社交平台上发文表示,他正在考虑从 " 反犹太主义盛行 " 的哈佛大学撤出 30 亿美元的拨款,并将其拨给全美各地的职业学校。
哈佛大学校园。
此前,哈佛已经和白宫开打官司。哈佛的抗辩理由是,特朗普政府的举措违反了宪法第一修正案,高校有自己的研究、学术、言论自由。同时,他们认为高校有自主招生权,政府针对某个特定高校实施招生禁令,除非证明该校存在系统性非法行为,否则就是选择性打压,通不过司法审查。
美国加州联邦法官刚叫停了政府禁止哈佛招收国际学生的行政令。看样子,哈佛和特朗普政府的官司还有得好打。
此外,司法部反犹主义特别工作组负责人透露,加州大学也可能面临大规模诉讼,并指出东海岸、西海岸和中西部的大学都可能面临法律诉讼。
虽然眼下阻止哈佛招收国际学生的政府命令刚被联邦法官叫停,但这系列举措已经在国际学界和学生群体中引发寒蝉效应。
已有多位哈佛国际学生向媒体透露,他们不再敢公开表达对国际冲突或政治议题的立场,担心一条推文或评论就会成为未来签证被拒的 " 把柄 "。
人往哪里去?
过去几年,美国大学对国际生源的依赖日益加深。
根据美国国家教育中心(NCES)和卡耐基教育分类数据库的数据显示,2023 年秋季入学的部分顶尖高校中,国际学生的占比令人瞩目: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康奈尔、斯坦福等校超过 20%,而纽约大学、芝加哥大学、波士顿大学的国际生占比更高达 30% 以上。哥伦比亚大学、东北大学、伊利诺伊理工大学等部分高校甚至已超过 40%。
国际学生每年为美国经济贡献 440 亿美元,支撑 37.8 万个就业岗位。
眼下,签证政策的不确定性与审查加剧,加上教育成本的持续上升,已经使得不少优秀学生将目光转向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在 " 哈佛禁令 " 的影响之下,全球高校纷纷向哈佛学生抛出橄榄枝。德国、新加坡已推出 " 接收哈佛学生计划 ",中国发布留学预警,加拿大、澳大利亚趁机抢夺生源。
此前,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学校纷纷表态,愿意为受影响的学生提供支持。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 5 月 27 日表示,欢迎任何受美国政策影响或就读美国大学面临困难的学生来港求学,特区政府将联同 8 间由教资会资助的大学,协助和支援受到不公平对待的学生,帮助他们在港继续学业。
他提到,已将教资会资助大学的非本地生录取上限由 20% 提升至 40%,但如有需要,特区政府会考虑进一步提高有关上限,他希望将有关信息给予学生知悉,香港的大学欢迎他们来港继续学业。
澳门特区政府随后也表示,教青局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并鼓励澳门高校为受影响学生提供转学协助。
此外,东京大学表示,已经敲定了一项最新方针,将临时接收不能继续在哈佛大学学习的国际学生,为他们提供学习机会。
与此同时,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纷纷加大激励力度,招募来自美国的人才。法国近日宣布将拨款 1.13 亿美元,主要用于吸引美国科研人员赴法工作。欧盟也表示,将投入 5.66 亿美元,将欧洲打造成全球科研人才聚集地。
长久以来,汇聚全球人才是美国学术、经济和科技实力的主要来源之一。美媒分析指出,特朗普政府这一最新举措将直接削弱美国一流大学吸引全世界优秀学生的能力,让美国政府破坏本国高等教育文化的企图更进一步。长此以往,美国 " 高教软实力 " 可能会出现系统性坍塌。一旦国际学生普遍感受到赴美留学不再是 " 教育选择 ",而是 " 政治考核 ",其后果不仅是数据上的留学生数量下降,更会导致全球人才流向的逆转,美国在国际教育领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将大打折扣。
莱维特在节目中表示美国需要更多的电工、水管工。
5 月 27 日,白宫新闻秘书莱维特在一档电视节目中表示,美国总统特朗普更倾向于把纳税人的钱用在职业学校、州立学校上。
她说,美国更需要的是电工、水管工," 而不是哈佛大学的 LGBTQ 专业研究生 "。
美国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